在西北能源走廊的广袤版图上,一条强劲搏动的“黑色能源动脉”正持续奔涌。神东天隆煤炭运销孤山集装站,这座始建于1998年的能源枢纽,历经二十六载岁月淬炼,成功将“装载机直接装火车”的传统工艺,与全封闭防尘、数智可视化的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它不仅守住了能源保供的“效率线”,更撑起了绿色发展的“防护伞”,成为煤炭发运领域中“老枢纽焕发新活力”的精彩典范。
传统焕新:老手艺,新速度
步入集装站,巍峨的全封闭防尘棚首先映入眼帘——长达970米、宽43米的蓝色钢结构巨体,将整个作业区笼罩于“生态保护罩”内。四台大型装载机正挥舞机械臂,将煤炭精准而平稳地装入火车车厢。“装载机直接装火车是我们的‘传家宝’,虽是传统工艺,但现在精度和效率都已达到全新高度!”副站长申东峰在作业现场介绍道。
如今,这些“机械巨臂”仅用不到两小时即可完成一整列火车的装车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轨道衡称重系统与驾驶员娴熟的技术配合,装车误差始终控制在±0.3%以内,完全达到自动化装车系统的精度标准。
绿色锁尘:智能护蓝天
“以前作业一起风,煤尘四处飞扬;如今在棚内操作,连袖口都沾不到灰!”装载机司机李师傅的一番话,生动道出集装站的环保蜕变。这一切,离不开棚顶先进的雾炮系统——8座雾炮(每座配备58个喷头)均匀布置,配合四台“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对粉尘浓度的实时感知。一旦数据异常,会收到环保单位提示,操作员轻点按钮,细密水幕顷刻覆盖作业区,将扬尘牢牢锁定。
数据最具说服力:目前场区粉尘排放浓度低于国家限值。昔日的“煤灰漫天”成为历史,如今的作业环境清爽高效。
数智提效:全程零卡顿
集装站的高效运转,更依托于“看不见的数据流”。重卡驶入无人值守磅房自动称重,煤炭卸至指定区域后,空车回皮时数据实时更新——从进场到卸煤完毕,全程无需人工干预,5分钟内即可完成“重车过磅—卸煤—空车回皮”的闭环流程。
“在调度室的屏幕前,就能实时掌握每辆车、每台设备的状态。”数智化可视系统负责人介绍道。遍布煤棚与磅房的50个全方位摄像头,实现对装卸车、过磅规范及煤场运行的全天候监控。出现异常操作或设备故障,系统即时告警,真正做到了“作业全程可追溯、问题实时可处置”。
人机协同:匠心守精准
数智化系统是“大脑”,而人工匠心则是执行落地的“手脚”。在装车现场,拥有二十年驾龄的装载机司机张瑞良通过操纵杆就能感知铲斗载重:“装车讲究稳、准、匀,每一铲都得恰到好处。靠手感,也看仪表,误差绝不会超限。”煤流落车厢时,他不断微调铲斗角度,以适应车厢弧度,确保煤炭均匀分布。
装车完毕,清平车工随即上阵——他们手执铁锨,俯身细心修整车顶煤堆,直至其平整度符合铁路发运的严格标准。“铁路发运对平顶要求极高,一厘米误差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这手艺靠苦练,更靠责任心。”一位清平车工道出岗位的严谨。
二十六载蜕变:从驿站到标杆
自1998年建站,年发运40万吨的“起步”,到2014年扩建后实现600万吨的“主力担当”,再到如今锚定2025年400万吨精准发运目标的“系统稳压器”——神东天隆煤炭运销孤山集装站的二十六年,正是传统能源枢纽不断转型、持续升级的生动缩影。
夕阳西下,防尘棚下灯火渐明,一列满载“乌金”的火车缓缓驶出。轮轨交击的节奏,仿佛为能源保供奏响坚定节拍。这座“硬核”枢纽,正以“传统工艺筑基,现代科技赋能”的融合姿态,在西北能源走廊上稳步前行——既守护着能源传输的高效可靠,也守望着一片更为清洁、可持续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