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百人研学团走进武家塔露天煤矿
见证工业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百人研学团走进智慧矿山中枢
在智能化运维中心,巨幅 LED 屏幕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成为“第一课堂”。智能化运维中心主任陈捷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演示了露天采坑的全流程管控:三维建模技术精准还原电铲、卡车的作业轨迹;边坡监测预警模块联动无人机巡检,可自动识别 10 平方米以上的地表裂缝并触发警报。
复垦现场的生态治理公开课
走进复垦区,师生们沿着蜿蜒的步道,穿过由沙棘、柠条构成的绿色屏障,眼前的退役电铲、钻机等工业设备与植被共生的场景,成为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总工程师张廷邦介绍,煤矿采用“生产-排土-治理-覆土-绿化”的良性循环一体化技术,生产已达到全部内排,通过试验改良土壤、滴灌系统节水、固碳植被种植等措施,将昔日裸露的矿坑边坡改造成植被覆盖率达复垦绿化率达到的95%以上绿色矿山。
从生态修复到多元价值延伸
来到设备展览公园,退役的电铲、钻机等大型设备经过艺术化改造,成为工业文明的“立体史书”,与周边郁郁苍苍的松林、沙棘丛共同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带。“这些‘退役’设备不仅是采矿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生态修复的参与者。”学生们沿着复垦步道观察不同退役设备,直观感受矿山开发与生态修复的时代变迁。
采坑边缘的沉浸式教学
在露天采坑观景台,师生近距离观察爆破作业全流程。随着“3、2、1”倒计时,毫秒级微差爆破产生的气浪掀起轻尘,却未见传统爆破的剧烈震动。生产矿长李彬详细讲解了爆破流程中的材料应用与安全管控:通过精确计算炸药配比与岩层应力,采用预裂爆破技术减少冲击波影响;使用数码电子雷管实现微秒级精准延时起爆,将相邻炮孔的起爆时差控制在 10-50 毫秒,使爆炸能量沿预设裂隙均匀分布,避免岩层过度粉碎产生飞石。
校企共绘产教融合新图景
“今天的研学不是终点,而是‘材料科学 + 智慧矿山’协同创新的起点。”副院长彭宏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当我们把实验室的‘试管’与矿山的‘钻机’连接起来,材料学科就能在能源转型中找到更广阔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