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百人研学团走进武家塔露天煤矿

见证工业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作者:武家塔煤矿 陈媛媛    点击:97次    字数:1890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2日   
       5月21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市研究院副院长彭宏带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百名师生,走进神东天隆集团武家塔露天煤矿开展见习研学活动。此次研学以“智能矿山・生态治理・产教融合”为主题,师生们通过深度参观、现场互动和技术交流,沉浸式感受传统矿山的现代化转型实践,为学科理论与产业应用搭建起立体互动的桥梁。


        百人研学团走进智慧矿山中枢

       在智能化运维中心,巨幅 LED 屏幕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成为“第一课堂”。智能化运维中心主任陈捷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演示了露天采坑的全流程管控:三维建模技术精准还原电铲、卡车的作业轨迹;边坡监测预警模块联动无人机巡检,可自动识别 10 平方米以上的地表裂缝并触发警报。
       “现在的矿山管理就像‘玩电子游戏’,每台设备都是可操控的‘角色’,每个数据都是决策依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名学生感叹道。当得知煤矿通过 5G + 工业互联网实现 “少人化”作业、关键岗位效率大幅提升时,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当了解到煤矿通过 5G + 物联网实现“设备管理可视化、生产流程自动化、安全监测实时化”时,师生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现场形成“科技观摩热”。



       复垦现场的生态治理公开课

       走进复垦区,师生们沿着蜿蜒的步道,穿过由沙棘、柠条构成的绿色屏障,眼前的退役电铲、钻机等工业设备与植被共生的场景,成为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总工程师张廷邦介绍,煤矿采用“生产-排土-治理-覆土-绿化”的良性循环一体化技术,生产已达到全部内排,通过试验改良土壤、滴灌系统节水、固碳植被种植等措施,将昔日裸露的矿坑边坡改造成植被覆盖率达复垦绿化率达到的95%以上绿色矿山。
       武家塔露天煤矿复垦区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正以多元业态推动功能升级,构建 “生态 + 产业 + 教育” 的复合发展模式。昔日的矿渣堆积地如今已蜕变为生机盎然的绿色园区,其中精心打造的蔬菜大棚、垂钓区、中草药种植区等特色板块,不仅展现了生态修复的丰硕成果,更标志着复垦实践向工业旅游与教学研学的深度转型。


 

       从生态修复到多元价值延伸

       来到设备展览公园,退役的电铲、钻机等大型设备经过艺术化改造,成为工业文明的“立体史书”,与周边郁郁苍苍的松林、沙棘丛共同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带。“这些‘退役’设备不仅是采矿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生态修复的参与者。”学生们沿着复垦步道观察不同退役设备,直观感受矿山开发与生态修复的时代变迁。
       武家塔露天煤矿复垦区正以生态为底色、以工业遗迹为载体,悄然勾勒出传统矿区转型的新图景。这片曾经因采矿裸露的边坡,如今已被沙棘、柠条等耐旱植被覆盖,层层叠叠的绿色梯田随山势起伏,夏季黄花遍野,秋季红果压枝,生态修复带来的视觉蜕变直观可触。



       采坑边缘的沉浸式教学

       在露天采坑观景台,师生近距离观察爆破作业全流程。随着“3、2、1”倒计时,毫秒级微差爆破产生的气浪掀起轻尘,却未见传统爆破的剧烈震动。生产矿长李彬详细讲解了爆破流程中的材料应用与安全管控:通过精确计算炸药配比与岩层应力,采用预裂爆破技术减少冲击波影响;使用数码电子雷管实现微秒级精准延时起爆,将相邻炮孔的起爆时差控制在 10-50 毫秒,使爆炸能量沿预设裂隙均匀分布,避免岩层过度粉碎产生飞石。
       当得知煤矿通过爆破优化将矿石回采率从 88% 提升至 95% 时,现场响起掌声。彭红副院长感慨:“这不仅是安全技术的升级,更是材料学科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典范。”



       校企共绘产教融合新图景

       “今天的研学不是终点,而是‘材料科学 + 智慧矿山’协同创新的起点。”副院长彭宏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当我们把实验室的‘试管’与矿山的‘钻机’连接起来,材料学科就能在能源转型中找到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此次百人研学活动,既是辽宁工程大学服务地方产业的生动实践,也是武家塔煤矿推进 “开放矿山” 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智能化生产到生态化治理,从工业遗迹到绿色景观,武家塔露天煤矿为高校师生展现了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范本。正如学生们在心得中所言:“在这里,黑色的煤炭不再是单一的燃料,而是串联科技、生态与人文的纽带;银色的设备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先锋”。 未来,双方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共同探索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 的产学研创新路径,为鄂尔多斯市能源革命试点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