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艺园地
 首页>企业文化>文艺园地
重读《人生》:穿越时光的心灵叩问
作者:煤机维修公司 曹志军    2025年05月07日    点击量:24    字数:1610

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洒落在窗前的书桌上,我轻轻翻开路遥的经典之作——《人生》。这本书,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带着岁月的温度,再次走进我的生活。

还记得初中时初读《人生》,那时的我满心义愤,觉得高加林简直就是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当看到他为了所谓的前程,狠心抛弃善良淳朴的巧珍,我的内心就像被一把火点燃,一连好几天都愤愤不平,为巧珍的遭遇深感不值。巧珍是那么真诚地爱着高加林,她的爱如同乡村田野里质朴的花朵,纯粹而热烈,可高加林却轻易地将这份爱弃如敝履,怎能不让人恼火?

时光匆匆,如今已至不惑之年的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心境却截然不同。曾经那些激烈的评判,现在看来满是幼稚。虽然我依然无法认同高加林的做法,但对他却多了几分理解与同情。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社会对高加林这样出身贫苦的年轻人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城乡之间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城市里有着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却被贫困与落后紧紧束缚。高加林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华,本应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可现实却一次次将他绊倒。仅仅因为他农民的身份,即使有满腹学识,也只能被困在乡村做一名民办教师,而且还会因为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被轻易剥夺这份工作。这种不公平,就像沉重的枷锁,锁住了他追求梦想的脚步,让他在生活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在饥饿与尊严之间,他艰难地徘徊,城市的霓虹闪烁,充满诱惑,仿佛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光明大道,而乡村的黄土,虽然孕育了他,却又让他觉得前途渺茫。这种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就像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在他的血管里激烈碰撞。在那样的现实挤压下,他的道德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本能反应呢?

那时的年轻人,就如同狂风中的柳絮,身不由己,只能随着时代的风向四处飘荡。高加林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楷模,他只是千百万在时代浪潮中苦苦挣扎的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的迷茫、他的纠结、他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正是那代人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

去年十月份,在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的组织下,我有幸来到清涧,走进路遥纪念馆。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路遥的世界,深入了解了他的一生。他坎坷的经历、对文学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深深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在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要再读一遍《人生》。

如今的社会,早已不是路遥笔下那种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但高加林式的困境依然存在。网上有句话说得很心酸:“城市容不下肉身,乡村留不住灵魂,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在夹缝中寻找出路。”这句话精准地描绘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无奈与迷茫。我们渴望在城市里扎根,却被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回到乡村,又觉得发展机会有限,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不正是现代版的“高加林困境”吗?

站在路遥纪念馆门前,看着那座“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雕塑,我突然领悟到了路遥的伟大之处。他写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时代的故事,而是在书写人类永恒的生存命题。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人生可能就会迎来转机;一旦走错,也许就会陷入困境。

当今社会,我们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时代在进步,机会在增多,可人们内心的困惑似乎并未减少。我们常常在物欲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不知所措。是追求功成名就,还是坚守内心的宁静?是随波逐流,还是勇敢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忽略了脚下的路。“像牛一样劳动”,意味着我们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像土地一样奉献”,则是提醒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四十多年前,路遥用生命写下的《人生》,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而我们,这些在星光照耀下前行的旅人,只要用心去读、去感悟,终将在路遥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